
福利協會消息
認知障礙展能療法™ 及 全港首套「講飲講食」健腦教材套 有助患者改善活動參與度、專注、集中能力及情緒
認知障礙症已是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每年 9 月 21 日為「世界認知障礙症日」,本港目前每三名達八十五歲的長者,就有一人患上認知障礙症。目前並沒有根治認知障礙症的方法,只能通過藥物及訓練幫助維持腦部功能,減慢衰退的速度,當中包括被全球多國廣泛使用的「認知障礙展能療法™ 」(DementiAbility)。療法是運用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據患者的需要 (Needs)、興趣(Interests)、技巧 (Skills) 和能力 (Abilities)(NISA),再配合輔助性的環境,為患者建立有意義及無挫敗的活動,以提高患者生活質素及參與度。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下稱「福利協會」)得到「認知障礙展能療法™」原創人姬爾‧埃利奧特女士 Ms Gail Elliot支持,設計全港首套以本地飲食文化為題的「講飲講食」認知障礙展能療法™健腦教材套,並推廣至安老服務單位及私營院舍。此教材套內容包括七款以食物為主題的訓練遊戲,以本地飲茶文化、美食、購物為元素,例如砌圖決定「今晚食乜餸 」、以一起購物去用作食物分類以及開飯喇主題來將餐具分類等等。每項遊戲都提供不同選擇,設有不同難度,以適應患者的不同能力水平,減少挫折感,及鼓勵患者發揮自主能力。每套遊戲均設有遊戲指示卡和示範短片的二維碼,並且獨立包裝,方便攜帶。福利協會自2020年開展「認知障礙展能療法™」 推廣計劃,以提升認知障礙症服務的質素,當中包括邀請超過40位年齡60歲或以上,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服務使用者,評估他們使用教材套後治療成效。結果顯示,參與計劃之長者的專注度和集中能力得以改善,分別上升8.8%和9%,而他們的興趣及積極參與度亦各增3.9%及26%。在情感表達方面,參加者在微笑、愉悅感以及改善悲傷和焦慮方面的效果,亦有顯注改進,分別提升40.4%、13.9%及76.9%。現年 64 歲的鍾女士,為初期認知障礙症患者,接受教材套治療前,很容易忘記自己正在做甚麼,腦海突然空白一片及認不到路,感到很焦慮。鍾女士接受訓練後,逐漸重拾自己對格價計數,閱讀等興趣,自覺訓練除刺激自己思維,更能融入生活。她表示日常購物時會提高對格價的意識,同時增加閱讀時間,豐富自己的生活。教材套亦應用於私營院舍,瑞臻護老中心(油塘)社工何兆麟先生表示,教材簡單易明,加上附有清晰的文字及短片指引,令經驗較淺的員工亦能輕易上手,並透過教材加深對長者的了解。過往曾有一名院友出現遊走問題,院舍透過教材得知他過往是漁民,力氣較大,因此安排他協助推送輕便文件,成功增加他的成就感,減少其遊走行為,並改善他和其他院友的關係。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女士表示︰「感謝『認知障礙展能療法™』原創人姬爾‧埃利奧特女士 Ms Gail Elliot支持,讓協會能設計全港首套以本地飲食文化為題的『講飲講食』認知障礙展能療法™健腦教材套,並推廣至超過260個服務單位。我期望能夠與業界擕手合作,共同創建一個對認知障礙患者更加友善的香港。」除此之外,推廣計劃亦包括提供機構專業同工培訓、舉辦業界分享會等。此教材套亦為業界提供一個設計及推行認知障礙症患者個別化活動的參考框架,有助業界為其服務使用者設計個人化的訓練工具及活動。
繼續閱讀

九龍城主題步行徑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 「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揭幕禮 全港最長超過 6.5 公里、首條地區性具 5 個不同特色路段步行徑正式竣工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下稱「福利協會」)獲「市區更新基金」撥款,設計及營運全長超過6.5公里、首條地區性具5個不同特色路段的九龍城主題步行徑,透過連結區內居民及各持份者,促進區內歷史文物保育、藝術文化推廣等多方面的發展。
經過5年時間,整條名為「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的硬件工程正式竣工,五大路段分別為「寨城憶古‧管與不管」、「大宋遺址‧文史探索」、「社區藝術‧牛與十三」、「海心留痕‧漫步海濱」及「廟堂之旅‧我信我在」。當中集合寨城歷史、文史古蹟、藝術文化、現代風貌及廟堂文化,既連結區內的主要歷史建築和設施,亦承傳區內珍貴歷史兼重新演繹人與社區的故事。
步行徑的營運概念是軟硬件相互配合、並採用以人為本的參與式設計,包括以公眾工作坊收集最初設計概念,並在不同階段舉行地區諮詢,優化概念,讓公眾享受參與式的體驗,公眾人士部份設計、構思也擺放在不同的步行徑路段上,例如在燈柱、資訊指示牌上等等。步行徑亦結合了擴增實境(AR)技術,連結區內的主要歷史建築和設施,公眾可使用AR和手機應用程式於整項項目中,提升互動性及趣味。同時,步行徑亦招募及培訓街坊及社區人士成為義工隊 — 「躍龍步隊」,透過一連串訓練及實踐活動,讓參加者認識九龍城社區的文化及歷史,參與不同項目的策劃及推廣工作等。
「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今日舉行揭幕禮,並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JP、市區更新基金董事會主倪錫欽教授、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主任李安業牧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董事會暨執行委員會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BBS,OStJ,JP、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先生,GBS,JP,FHKEng、九龍城民政事務處九龍城民政事務助理專員陳子豐先生、九龍城區議會主席何顯明議員,BBS,MH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總幹事劉冼靜儀女士擔任主禮嘉賓。同場舉行「躍變龍城.傳承邁步」展覽,展示步行徑建成的過程以及有關區內的歷史及故事。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女士致辭時表示:「九龍城步行徑串連九龍城、土瓜灣、紅磡的社區重要地標,促進人地相連、塑造社區特色和建立優美氛圍。非常感謝市區更新基金,透過文物保育及地區活化資助計劃提供財務資助,亦有賴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積極凝聚社區各方力量,令步行徑順利落成及啟用。希望大家能繼續通力合作,將這類步行徑項目推廣及傳承至其他地區,市民及遊客可到步行徑體驗歷史文化與科技及創意交融的成果,局方亦將繼續全力支持有關項目。另外,政府亦已開展工程,將土瓜灣污水廠臨海位置改建成海濱長廊,連接海心公園的擴建部份,預計今年內落成。」
市區更新基金董事會主席倪錫欽教授表示︰「我們很開心見到項目由啟動到去年底完成步行徑一共 5 條路線,每個階段都得到豐碩的成果,當中實在全賴大家的支持,我謹此代表市區更新基金,向各位致以最衷心的謝意。首先,非常感謝發展局及 各個相關政府部門,尤其九龍城民政事務處的鼎力支持及指導;另外亦要特別感謝九龍城區議會一路以來的鼓勵和提出寶貴意見。當然我們亦非常多謝各位街坊義工於過去幾年的積極參與及無私奉獻。」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董事會暨執行委員會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非常感恩協會能參與步行徑計劃︰「經歷一個世紀,福利協會有幸將社會服務的範疇在九龍城區進一步拓展,參與社區保育工作。「步行徑」正好讓我們延續對九龍城的一份情懷以及承擔。今日展現在大家面前的主題步行徑,由九龍城侯王古廟去到紅磡,絕對是同工同各社區單位、機構、居民等,一同「一步一腳印」踏實地建設出來,亦重新演繹人同社區的關係,真正實踐「步行徑」的精神 — 「躍變龍城‧人情永留」。
過去步行徑合共舉辦超過760場活動,接觸人次多達85,000人次,硬件裝置逾2,500件、曾獲《中國旅遊》雜誌訪問,吸引遊客到訪,以及出版了19期《步蹤》刊物,總印刷量超過15萬本。步行徑將繼續推出一連串不同形式的推廣活動,鼓勵公眾、年青人、長者及親子家庭一同遊覽步行徑,藉此推動長幼共融及社區共融。今年7月,步行徑將參與香港書展,推廣自家製作的社區繪本系列。而7月下旬及10月下旬,將參與由香港建築師學會雙年展基金會主辦的海外巡迴建築展覽,將步行徑特色及香港故事帶到吉隆坡及南京。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無痛E世代」長者膝痛管理計劃成果分享會 逾千名參與長者改善膝痛問題
長者慢性痛症中,膝痛問題最為普遍亦容易被忽視。本港有逾3成60歲或以上長者面對膝痛問題,其中退化性膝關節炎是最常見的一種。不同研究指出,預防退化性膝關節炎,可透過非藥物治療和自我管理手法,紓緩痛症,延緩衰退。
2019年,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推行為期4年的賽馬會「無痛E世代」長者膝痛管理計劃(下稱計劃),由跨專業團隊提供全面評估,按照其膝痛程度,度身訂造適切的運動處方,協助60歲或以上膝患人士,透過自我管理介入手法,延緩膝關節退化。過去4年,計劃吸引逾1,290名長者參與,他們先經物理治療師評估,再按他們的膝痛情況及體能測試結果,然後使用由計劃特別研發集運動、人工智能遊戲、治療三項功能於一身的運動應用程式(App)「雙膝掌門人」,訂立專屬運動處方。
參加者大部份為女性,頭三個月主要針對痛症紓緩、情緒自我管理,以及飲食體重管理。之後三個月主要為運動管理、和膝友支援。在計劃的第三個月及第六個月,參加者需進行各一次全面評估。期間,計劃亦穿梭中西區、南區、黃大仙等舉辦不同的工作坊、講座等,通過線上線下活動,受惠人數已達11,000人次。
「雙膝掌門人」運用了人工智能(AI)技術,可實時偵察玩家動作,令程式人物擺出同樣姿勢。當印有不同姿勢的卡板向角色迫近時,長者只要做出相同動作,角色就能通過卡板得分。這些動作由計劃的物理治療師設計,分為伸展運動、強化肌肉運動、平衡力運動、及關節紓緩四大類,程式除了附有語音提示及示範動作協助長者完成遊戲,更會即時自動截圖紀錄他們的運動姿勢以及關鍵點(即關節點)幅度等數據資料。長者在與物理治療師會面時,治療師就可作出實用的評語,與長者一起檢討動作及運動組合。
調查發現,大部份計劃參加的長者,在柔韌度、下肢肌肉耐力測試、靈活度及平衡力均有顯著的提升:
柔韌度方面:按照相同年齡層和性別群組作對比,接近三成參加者柔韌度不達標,三個月的介入後,輕度、中度及嚴重組別的參加者的表現均有顯著提升,當中以中度組別的增幅最為明顯,參加者柔韌度總體達標的比例增加至八成半,並能於6個月内維持。
靈活度及平衡力表現:反映參加者潛在的跌倒風險。透過計時起走測試結果可見,參加計劃後高風險跌倒人士比例由4%減至15.4%。
下肢肌肉耐力測試方面:計劃前整體只有4成合格率,在計劃後六個月評估顯示,其達標比例增至7成。
計劃同時發現,參加者的年齡、體脂比例、活動能力、靈活性等多維度指數能反映其膝痛程度。
計劃於本月31日圓滿結束,於5月22日(星期一)舉行成果分享會,一眾參與計劃長者到場支持,其中區錦添先生、馮翠卿女士更與在場人士分享參加心聲。
張偉明先生及他的太太,2人一直有膝痛問題,特別是上落樓梯感到疼痛,但又未至於不能走動,故一直沒有求醫。2年前得知有這個計劃參與。張生及張太異口同聲表示︰「使用App作運動、做動作,很有趣,每次完成一個階段,就好似遊戲般,升級到下一階段,循序漸進,對我們來說是容易及有鼓勵性,也非常享受。」二人也因此培養運動習慣,膝痛問題減輕亦比之前健康。
分享會更邀得香港大學運動中心總監謝家德博士分享運動與健康管理心得︰「運動不單能幫助膝關節繼續活動和變得更靈活,還可以加強膝蓋周圍的肌肉,讓膝蓋維持在正確的位置上郁動。加強膝蓋周圍的肌肉,能幫助我們面對不可預見的情況,例如滑倒或踩到不平坦的地面,並立刻採取糾正措施。」
負責計劃的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計劃經理戴安妮表示︰『運動習慣對膝痛管理極為重要,學懂如何選擇合適的運動組合、時間、次數、強度同樣重要。「雙膝掌門人」應用程式是長者良好伙伴,提醒長者正確運動姿勢,並培養恆常運動習慣,改善痛症。過去4年,感恩計劃服務備受長者愛戴,欣見參加者各方面的表現,在計劃前後均有明顯改善。長者們已升級作「膝友大使」,可教導其他長者。善用科技,結合痛症治療能有效監測長者運動成效,提高他們參與和積極性。協會將繼續利用應用程式及專業團隊,將服務推展至全港各區,連接社區,令更多長者受惠。』
更多詳情可瀏覽以下網站: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JCEPP/about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MqLdkddtJtawDeFy9
繼續閱讀

安老服務
香港聖公會恩駿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正式開幕 提供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貼心服務
本港現時約有33萬居家安老長者,需要長期照顧,長者日間照顧、暫託等服務需求有增無減。面對香港老齡化趨勢,家居或社區照顧、長者健康管理以及樂齡科技應用是安老政策的三大方針。
聖公會福利協會於2020年3月,成功於駿洋邨申辦成立長者護理中心,以回應社區長者急切的需要。惟當時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擴散,整座駿洋邨,包括現時中心的會址亦被徵用為檢疫設施,為抗疫出一分力。直至2021年4月完成檢疫服務後,福利協會隨即開展裝修工程,並於2021年8月2日正式提供服務,名為「恩駿長者日間護理中心」(下稱恩駿中心)。中心除為長者提供日間照顧外,亦針對照顧者需要,延長中心服務時間及特設長者暫託名額,廣受長者和家人的歡迎。
恩駿中心的設計以「以人為本」、「方便長者」原則為大前題,採用開放式設計,配合柔和顏色色調,半透明式的裝置,增加開揚、溫暖、自在的氛圍。中心亦在細節位上花心思,例如在接待處增加擺放拐杖、雨傘的小裝置;梳化座椅設計以減輕長者下肢用力,扶手亦以當代設計融入長者常用的設施上,方便長者、增加他們的自主自在感,亦不失時尚感覺。
「回憶」對晚年是其中一個重要滋養,中心大廳內特別設有「回憶百子櫃」。長者打開每一個百子櫃,均藏有不同的回憶的物品,例如抓子、鐵皮玩具等小玩意,讓他們親手觸摸,回塑昔日開心、有趣的記憶。長者更可在定期更換主題的「消閒徑」上步行,穿梭不同主題的小物、裝置、圖案、聲音等,讓身心平靜、舒適。
恩駿中心於上星期六(4月29日)舉行開幕禮,象徵聖公會福利協會為長者提供更優化、以人為本的社區多元照顧服務。開幕禮邀得社會福利署署長李佩詩女士JP、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李國棟醫生SBS,CStJ,JP、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主教郭志丕主教、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董事會暨執行委員會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BBS,CStJ,JP、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總幹事劉冼靜儀女士參與開幕儀式。
社會福利署署長李佩詩女士致辭時表示:「聖公會的服務宗旨,與政府落實老有所屬、以及持續照顧的目標是一致的。聖公會至今已設立近50個的服務單位,為長者提供適切的院舍以及社區支援的服務,滿足其身心社靈的需要,協助他們在熟悉的社區安享晚年。同時亦有為護老者提供支援服務,增加他們的護理知識,紓緩他們的壓力。」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李國棟醫生表示︰「中心積極引入「樂齡科技」,特別在復康服務方面,包括有中文大學捐贈的 「擴增實景復康訓練」 (A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ystem)、「互動機械腳托」(Interactive Exoskeleton Ankle Robot)以及「希望之手」(Hand of Hope)等。相信長者在專業團隊悉心照顧與樂齡科技設施配合下,體驗復康與運動帶來的樂趣外,也達到良好的復康效果。」
福利協會董事會暨執行委員會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表示︰「感恩大家能聚首一堂,恩駿中心的籌備和成立,實在走過了一段艱辛曲折的路程,感謝社署安老服務科同事幫忙。中心起名「恩駿」,代表這裡雖然經歷艱苦與挑戰,因著神的恩典臨在駿洋邨,如今這個地方已經滿有恩典及祝福,相信福利協會與中心同工繼續努力,服務精益求精,為長者與照顧者提供適切與創新的服務。」
繼續閱讀

醫療康健服務
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正式開幕 提供各項社區醫療支援 改變健康管理意識 邁進基層醫療新時代
隨著人口老化,本港醫療系統正面對慢性疾病病人增加所帶來的挑戰。其實這些慢性病是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健康管理意識等因素及早預防。政府上月公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重點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進一步發展以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為基礎,以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地區康健中心亦會成為「超級聯絡人」的角色,向會員提供醫療資訊及跟進健康情況。
當中,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負責營運的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於今日舉行開幕禮,象徵本港基層醫療健康進一步的拓展。開幕禮邀得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擔任主禮嘉賓,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教為中心祝福、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以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董事會暨執行委員會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參與開幕儀式。
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在致辭時提到:「聖公會福利協會在黃大仙區扎根多年,為不同年齡及階層人士提供多元化服務,獲社會廣泛認同。基層醫療是整個醫療系統的第一站,對改善市民整體健康狀況發揮關鍵作用,政府會推動一系列加強地區康健中心角色及功能的措施,體現政府在發展基層醫療的決心。」
福利協會董事會暨執行委員會主席管浩鳴法政牧師期望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的成立,能夠增加市民獲取健康資訊的途徑,透過各項推廣及支援,喚起大眾及早意識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主動成為自己的「健康擔當」。他表示:「我們要特別感謝醫務衞生局、政府不同部門、醫管局、地區人士及組織的信任及支持,令中心能夠在今日順利開幕。」
黃大仙地區康健中心作為區內基層健康服務樞紐,肩負共建健康社區的使命。中心期望會員透過參與中心的健康評估,以及各類活動,留意到及早預防疾病和自我管理健康的重要性,由一小步改變開始做起,最後達致人人實踐「我健康 我擔當」。
繼續閱讀

籌募活動
福利協會慈善獎券2022抽獎結果公佈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慈善獎券2022」活動已圓滿結束,感謝各位踴躍支持﹗抽獎禮已於今天順利舉行,得獎結果如下:
中獎者須致電2521 3457登記,並於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月16日期間於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早上9時30分至下午5時30分)攜同中獎獎券正本前往香港灣仔堅尼地道112號12樓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總辦事處領獎,逾期無效。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521 345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