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Information Centre Our Stories

陳大主教、范晋豪座堂主任牧師(左六)、葉錦輝法政牧師(右七)、福利協會副總幹事文孔義先生(右五)與各嘉賓留影。
Elderly Services
「恩澤誠傳三十載」 李嘉誠護理安老院暨長者日間護理中心30周年誌慶(Chinese Only)
崇拜由陳大主教主禮及講道,並由院牧何錦添牧師與聖多馬堂輔理聖品馮智活牧師襄禮。陳大主教以「服務、服事、服役」為講道主題,細數院舍三十年來所蒙的恩典,並指出院舍同工以誠心守護著每一位長者,一直「誠傳」基督「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精神,延續愛的服事。崇拜獻詩由聖多馬堂「忘憂鼓隊」及院友詩班共同獻唱《快樂歌》,歌聲滿載喜樂與感恩,最後以《感謝神》及陳大主教的祝福作結,為感恩崇拜畫上圓滿句號。   典禮由社會福利署深水埗區福利專員馬翠蓉女士、民政事務總署深水埗民政事務助理專員陳樂桐女士及福利協會副總幹事文孔義先生主禮。馬專員在致辭中肯定了院舍的服務質素,欣賞多年來院舍積極支持社會福利署的「老有所為活動計劃」,以創新思維發展長者的潛能。院友代表在典禮上表演讚美椅子舞助慶,並與陳大主教及各嘉賓一同切生日蛋糕,歡欣慶賀院舍成立三十周年。 院舍的認知友善活動計劃 「誠記茶座」承辦了慶典後的茶聚環節,一眾院友義工化身為茶餐廳「伙記」,為陳大主教及各嘉賓點餐及奉上即沖奶茶與菠蘿包等茶點,場面溫馨,充分展現了院友們的活力。   是次三十周年慶典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與感恩,更是對未來的承諾與展望,福利協會及院舍同工將繼續以誠心服務長者,秉持「個別關懷,全面照顧」的宗旨,與牧區及各界攜手讓長者安享晚年,邁向更豐盛的未來。
Details
陳大主教、范晋豪座堂主任牧師(左六)、葉錦輝法政牧師(右七)、福利協會副總幹事文孔義先生(右五)與各嘉賓留影。
Elderly Services
「恩澤誠傳三十載」 李嘉誠護理安老院暨長者日間護理中心30周年誌慶(Chinese Only)
崇拜由陳大主教主禮及講道,並由院牧何錦添牧師與聖多馬堂輔理聖品馮智活牧師襄禮。陳大主教以「服務、服事、服役」為講道主題,細數院舍三十年來所蒙的恩典,並指出院舍同工以誠心守護著每一位長者,一直「誠傳」基督「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精神,延續愛的服事。崇拜獻詩由聖多馬堂「忘憂鼓隊」及院友詩班共同獻唱《快樂歌》,歌聲滿載喜樂與感恩,最後以《感謝神》及陳大主教的祝福作結,為感恩崇拜畫上圓滿句號。   典禮由社會福利署深水埗區福利專員馬翠蓉女士、民政事務總署深水埗民政事務助理專員陳樂桐女士及福利協會副總幹事文孔義先生主禮。馬專員在致辭中肯定了院舍的服務質素,欣賞多年來院舍積極支持社會福利署的「老有所為活動計劃」,以創新思維發展長者的潛能。院友代表在典禮上表演讚美椅子舞助慶,並與陳大主教及各嘉賓一同切生日蛋糕,歡欣慶賀院舍成立三十周年。 院舍的認知友善活動計劃 「誠記茶座」承辦了慶典後的茶聚環節,一眾院友義工化身為茶餐廳「伙記」,為陳大主教及各嘉賓點餐及奉上即沖奶茶與菠蘿包等茶點,場面溫馨,充分展現了院友們的活力。   是次三十周年慶典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與感恩,更是對未來的承諾與展望,福利協會及院舍同工將繼續以誠心服務長者,秉持「個別關懷,全面照顧」的宗旨,與牧區及各界攜手讓長者安享晚年,邁向更豐盛的未來。
Read
嘉賓在香港聖公會林植豪日間復康中心門外合照
Medical & Wellness Services
林植豪日間復康中心啟用 擴服務空間回應社區需求(Chinese Only)
 中心發展歷程  「林植豪慈善基金」於2013年慷慨支持協會開設首間非政府資助的「香港聖公會林植豪伉儷日間康健中心」,服務質素備受肯定。鑑於社區對長者日間護理服務需求日增,基金決定延續這份關愛,贊助成立「香港聖公會林植豪日間復康中心」。   該中心位於沙田春暉花園2樓,提供寬敞明亮的活動空間,服務範圍涵蓋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日間照顧、專業復康治療及多元化家居支援,有效擴展長者復康服務網絡,全面照顧區內體弱長者需要。一位行動不便的服務使用者分享:「我已經有7-8年沒走過路,希望把握在中心治療的機會,做多些運動,強健身體,再次站起來。」    用愛承載服務 啟用禮上,劉冼靜儀總幹事致歡迎辭時表示,儘管現今科技發展迅速,人工智能已成為現實,但這些技術永遠無法取代協會用愛承載、用心打造的服務。她特別感謝林植豪慈善基金代表林李志德對福利協會的鼓勵、支持和信任,令協會同工十分感動。 林李志德在致辭中分享,她與先夫林柏年醫生早在加拿大已積極推動華人長者的日間護理和院舍服務,眼見服務需求殷切,加上福利協會同事工作認真專業,因此決定支持開設第二間日間復康中心,希望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士。   未來發展計劃  展望未來,中心將繼續致力提倡自立支援,讓服務使用者投入參與日間中心的運作及發展,提升他們的自尊感和對中心的歸屬感;擴展日間中心服務,讓更多長者受惠;以及發展社區復康服務,透過增加專業的復康治療器材及人手,加強復康治療的成效。秉承「榮神益人」的服務精神,中心期望能協助更多有需要人士轉化生命,活出豐盛。
Read
Amber深信,企業與社服機構的協作是雙贏的策略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馬卡龍色的音符(Chinese Only)
用心搭橋 連繫企業資源 Amber平日負責華潤創業旗下華潤物流的社會責任工作。她是偶然知道到紅磡社區客廳的青少年渴望認識中華文化及音樂,於是靈機一動,決定籌辦這個葫蘆絲教學項目,自己更身兼導師。   Amber坦言「公司對這類社區參與項目非常支持,不僅調撥經費購買葫蘆絲,讓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樂器;還囑咐我盡量配合小朋友放學後的時間,所以我才能夠在工作時間進行教學。」這種彈性安排,體現了企業與社服機構合作的互惠互利模式,為社區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材施教 展現創意 對於沒有太多教學經驗的Amber來說,教小朋友並非易事。面對挑戰,她靈活調整教學方式和內容,將每節課的時長由一小時延長至一個半小時,確保有充足的教學及練習時間;她又根據性格特點提前安排小朋友的座位,確保互動效果。   最讓小朋友眼前一亮的,是Amber別出心裁的教學法。「我參考了幼稚園老師的教學方式,著重色彩、手勢和語調的運用。」她自行製作教材,將傳統黑白色的音符改為馬卡龍色,讓樂譜變得色彩繽紛。「小朋友的注意力明顯提高了,學習速度也更快。」   葫蘆絲的優勢在於入門門檻較低,即使完全不懂樂理,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幾節課就可以學會吹奏簡單的兒童曲目,對小朋友而言會更有成功感。讓Amber感到驚喜的是,小朋友的表現遠超預期。「他們的學習能力非常高,很多小朋友都展現出音樂天賦,能夠快速掌握技巧。」   最後一節課,小朋友用葫蘆絲合奏了兒童經典曲目《瑪麗有隻小綿羊》和《粉刷匠》,活潑的音符在紅磡社區客廳裏跳動,那份專注和熱情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企業社服攜手 共建共享社區  Amber計劃未來挑選有興趣又有潛質的學生,繼續義務教學,舉辦深度課程,甚至讓小朋友有機會參與表演,展示他們的才華。   Amber深信,企業與社服機構的協作是雙贏的策略。「大企業更應承擔起社會責任。雙方在平等基礎上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一方提供商業資源,一方提供公眾資源。這種優勢互補增強了公共項目的持續性,能夠長遠滿足社會需求。」   紅磡社區客廳中心主任關銘軒說,「對基層家庭來說,能參加定期的興趣班已經很不容易了,更別說是音樂班。但只要有外界的支持,孩子們就能獲得平等的學習機會。」
Read
社創新點子社區分享會
Child & Youth Services
給生活一點甜-青年以低糖甜品連繫社群(Chinese Only)
探索社會需要 發揮無限創意 「我們留意到身邊親友中有糖尿病患者,亦曾在義工服務中接觸到特殊飲食需求人士。」小組成員溫子傑分享。在「賽馬會鼓掌.創你程計劃」的支持下,這群年輕人勇敢踏出舒適圈,透過報讀甜品課程、邀請甜品師到中心授課,從零開始學習低糖甜品製作,將關懷化為實際行動。   坊間常有戲言,香港人對甜品最大的讚美是「幾好,唔太甜」,而根據營養標籤規例,「低糖」的食物必須符合每100克/毫升的食物不超過5克糖的準則,然而糖在甜品中發揮的作用,不僅關乎味道,更影響甜品的口感,甚至決定甜品成功與否,因為欠缺了糖,難以打發蛋白,麵糰的延展性亦受影響。因此在一個追求甜品「唔太甜」的社會,低糖甜品的研發過程充滿挑戰。   「研製一款合格的低糖曲奇,我們曾花五天時間,經歷無數次失敗。」當然,這些困難並未阻止年輕人的決心。他們展現出超乎年齡的毅力與創新思維,不斷嘗試各種低糖食材,調整配方,直至成功製作符合標準的健康甜點。   惠及社群 持續拓展視野 短短半年內,「糖不甩計劃」小組已舉辦五場社區工作坊,服務超過250人,包括長者、精神復康人士、兒童及家長等。他們精心製作的低糖曲奇、乳酪杯、合桃酥、紙杯蛋糕、蛋撻等甜品,深受參加者歡迎。每次活動後,他們認真聆聽參加者意見,持續改進產品,展現出專業服務態度與成長思維。   今年6月,小組將獲資助前往台灣交流考察,與當地相關業者交流,提升製作技藝與知識。回港後,他們將為長期病患者及照顧者舉辦活動,讓他們在享受健康甜品的同時,能與家人共享美好時光。   「糖不甩計劃」展現了青少年勇於探索的無限可能,證明年輕人有能力以創新思維回應社會需要,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故事。正如負責該計劃的香港聖公會馬鞍山(南)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賽馬會青年幹線單位主任梁禮皓所言,希望參與計劃的青少年在過程中的成長和得着都被看見。他們的服務不僅為社區帶來甜蜜,更為自己的人生開啟了更多可能性。
Read
八味人生》的新書發布會及桌遊活動圓滿舉行,學生以食譜中的菜色設計遊戲,與長者共樂
Elderly Services
從食譜感受人生八味(Chinese Only)
學生不但與長者一同重現這些充滿回憶的菜色,還將它們結集成《八味人生》食譜書,讓長者在分享中感受被重視和理解,促進跨代共融。   用味道分享情感 計劃於去年10月展開,學生先接受與長者互動及食譜編寫的培訓,為家訪做好準備。經過每月家訪及烹飪活動,雙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有學生分享:「過去我們可能會認為老友記很『長氣』,但透過這次活動,我們明白到聽別人的故事其實是一種享受,並能從中獲得啟發。」   「大哥在外打拼,幫忙賺錢養家,回家吃飯的次數並不多。每當他回來,媽媽總會特意為他準備蓮藕餅。」李婆婆的「金陵古法煎蓮藕餅」除了是一道佳餚,更是一家團聚的象徵。在製作過程中,李婆婆專心地搓揉着蓮藕蓉,同時向學生們細說這道菜背後的家庭回憶。   戴伯伯與戴婆婆的「豉汁蒸排骨」和「煎鯇魚」背後是個簡單而溫馨的故事。戴伯伯年輕時在酒樓工作,只能在初一十五「做禡」時偶爾品嚐到這些菜色。婚後,本來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戴婆婆學會了烹調這些菜餚,讓丈夫和兒孫能在家中常常享用。夫妻倆一起生活數十年,互相照顧,共同建立了溫暖的家。   合力重現經典菜色 「結果並不重要,最緊要我們有努力嘗試過,這份心意已經很足夠了。」當學生們手忙腳亂地處理順德釀鯪魚的魚皮時,鄭婆婆如此鼓勵道。這道近60年未嚐過的家鄉菜最終在街市魚檔老闆的協助下得以成功重現,讓鄭婆婆能夠與年輕人一同重溫童年的味道。   陳婆婆的「芋頭番薯鹹湯圓」連結她家鄉台山的「做冬」傳統,是祖母流傳下來的自家配方。學生在進行食譜設計時,注意到傳統湯圓質地較硬,便與陳婆婆一起用芋頭及番薯製成更適合長者的版本。這份貼心打動了性格內斂的陳婆婆,甚至在活動結束時依依不捨地叮囑學生要再來探望。   樂民郭鳳軒綜合服務中心表示,活動為長者提供了一個分享自身故事的機會,讓珍貴的回憶得以流傳,不論是參與長者抑或同工,都深受感動。中心期望日後有更多機會推動跨代共融,共同締造更和諧與溫馨的社會。
Read
「親子按摩家庭同樂日@及時說愛」大合照
Famili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s
以愛之語 共建幸福家庭
堂校社協作 同心營造幸福之家 為發揮堂、校、社服協作的強大力量,家庭及綜合服務單位於3月15日在諸聖座堂舉辦年度亮點活動─「親子按摩家庭同樂日@及時說愛」,凝聚各區家庭會員,以實際行動表達愛意。   當日,各單位精心策劃多項攤位遊戲,包括即影即有家庭照拍攝、彩繪及扭波等,為參與家庭締造難忘的的幸福時刻。活動邀請了諸聖座堂范晋豪座堂主任牧師作「以愛營家」主題分享,向家庭介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愛之語,更引導家庭成員認識彼此對「愛的表達」的偏好,從而促進相互理解與支持。范牧師勉勵參與家庭以愛行愛,用愛同心營造幸福之家,讓現場洋溢溫馨氣氛。   定格愛的瞬間 傳遞幸福密碼 同場舉行的「愛的抱抱@及時說愛」家庭攝影比賽頒獎禮,由范晋豪座堂主任牧師、助理總幹事姜彩燕及攝影評審夏寶擴擔任頒獎嘉賓。比賽收到逾百幅參賽作品,每張相片都完美捕捉了家庭成員間最真摯動人的親密瞬間。夏寶擴老師肯定活動的意義,特別欣賞其鼓勵和推廣家庭成員互動的理念。得獎作品於現場展出,讓愛與幸福的信息得以廣傳,感染更多家庭。   服侍行動 營造溫馨家庭時光 當日參與家庭透過精油按摩體驗,學習以「服務的行動」為彼此紓壓,實踐以行動表達對家人的關懷。這種親身的服侍不僅拉近了家人間的距離,更是表達愛的最佳寫照。最後,由范牧師為眾人祝福,亦為「及時說愛」年度主題活動畫下幸福圓滿的句號。   攜手同行 提升家庭幸福感 福利協會深信個人、家庭及社區的緊密連結是社會和諧的基石,協會期待與社會各界攜手同行,策劃更多元化的家庭活動,並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及時適切的支援,讓愛的種子在每個家庭生根發芽,持續提升整禮社會的家庭幸福感。
Read

Join our mailing list

Get the latest news about our services, life-transforming stories and how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clicking the "Subscribe" button, you agree to the Welfare Council's disclaimer and privacy policy

Join Us
Back to Top